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公告 >

李蕉:让每一个学习者不孤单

时间:2019-01-15 17:07:21


  李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政课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负责讲授本科生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研究生专业课《中共党史专题研究》。

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称号(2017),第十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史类A组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2017),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7),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7),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2017),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清华大学第六届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欢的教师”(2016),清华大学2016年度优秀教学奖。2018年8月,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专项组一等奖第一名。

2018年12月,被评为清华大学第七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

翻转思政课堂

2016年,当李蕉开始尝试翻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时,她没有想到,几年后,“新玩法”会对那么多人产生深远影响。

物理系6字班的张卓婧回忆起李蕉讲授的史纲课,现在还觉得意犹未尽。她是2017年李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生。一年后,她又报名担任了该课程的助教。“在一堂又一堂大课、辅导课、微沙龙之间,我被带入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细节中,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

提及李蕉的纲要课,法学院7字班的韩金格同样感触颇深。他说,在这门课程里,他“开始扭转了原本对历史和这种必修课的一惯性看法,开始觉得深刻和有趣、理性和情怀是可以并存的。”

对于经管学院3字班的王博伟来说,李蕉和纲要课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上完纲要课后,王博伟多次报名担任这门课新版本的助教,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本科毕业后,他从经管学院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继续“追随”李蕉。每次担任助教的课程结束,他总会反思,“我的热爱有没有对得起那一双双真诚的眼睛?”

“热爱”,是李蕉常常提起的词。她对自己指导的学生们说,讲近代史,要有逻辑,有深度,更要有趣,而要想把这三方面做到极致,就要真正热爱它。

李蕉对历史教学的“热爱”,也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们。2018年8月,经过5个月的“魔鬼训练”和艰苦备战,李蕉获得了全国青教赛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王博伟动情地写下一段话:“过去五个月总是亮到凌晨的办公室总算可以歇会了。可是老师说,教书育人是一辈子的事业,这场比赛不过是一个起点。暴风哭泣!将来有一天,我也要成为李老师这样的教师!”

以“热爱”为底色,李蕉逐渐探索出了思政课课堂翻转的一系列方法。她将课程分为大班讲授和小班讨论两个模块,老师在大课上讲授主干知识,学生在小班中精读历史著作。通过不断打磨大课的授课框架和知识细节,她将大课教学打造为一出以理论支撑、以逻辑推演的“推理剧”。每一年,李蕉都会仔细挑选30本经典的历史学术著作,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承担一本书的讲解任务,参与到这场环环相扣的“演出”之中。每一年,她在不断“升级”课程版本时,也不断更新着阅读的书目。

同时,为了让大班讲授和小班研讨之间的“翻转”无缝衔接,她还组建了由本科生和研究生构成的助教团队。每次开课前3个月,李蕉就着手对助教进行培训,教给他们阅读和教学的经验,指导他们“教书育人”。而这个助教团队将全程陪伴学生阅读历史著作,在学生研讨中发挥重要作用。助教们还会带领学生利用清华大学的微沙龙平台开展课下的读书分享会。清华小研在线微沙龙的后台记录了李蕉发起的72场微沙龙讨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纲要课的读书微沙龙。

社科学院的董寅茜上完史纲3.0课程后评价说,翻转课堂实现了大课和小班的完美配合。“大课承担的是骨架的责任,为我们构建起一个对于历史的宏观认识以及发展趋势,小班讨论用一学期的时间读一本书,从微观的角度将某一时间某一群体的特定历史纳入到历史背景中深入挖掘其特殊性。”经管学院的王泽雨也有这样的感受,他觉得“李蕉将政治课转变成了一个舞台,通过读书与展示,‘翻转课堂’让历史活了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的主人。”

看到学生的这些评价,李蕉深为感动。让每一个学习者不孤单,让每一个人成为史纲课的主人,这正是她的目标和夙愿。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