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公告 >

五十多年潜心探索,开辟高精度航海陀螺与系统先河

时间:2019-01-15 17:06:02


  高钟毓,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惯性导航系统技术专家,清华大学导航技术工程中心第一任主任。长期从事机电控制工程、惯性仪表与系统研究。编著《工程系统中的随机过程——随机系统分析与最优滤波》《机电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静电陀螺仪技术》及《惯性导航系统技术》。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

我国的高科技发展之路,漫长而又曲折,高精度航海陀螺仪的研究之路就是典型案例。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高钟毓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跻身世界前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高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打破封锁,研发高精度陀螺仪

陀螺仪是敏感角位移的装置,具有定轴性和进动性,是惯性系统的核心敏感元件。精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用来测量宇航飞行器及远程飞机、潜艇等运载体的角运动和线运动信号,经计算机综合计算后,能实时、自主、连续地输出位置、速度及姿态信息,实现运载器的导航、制导与控制。惯性制导技术始终是制约我国新型武器快速机动、远程精确打击的关键技术瓶颈之一。为此,我国的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该领域,肩负起陀螺仪技术发展的重要职责。

20世纪60年代中期,高钟毓开始从事高精度陀螺仪及其惯性系统的研发工作。当时的研发环境极其艰苦,一方面面临着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的困难则是我国工艺基础薄弱、关键材料和工艺设备缺乏、以及有经验的人才较少。在这种环境下从事科研工作,每一步都是困境,每一个技术点都是一座险峰。高钟毓脚踏实地,用青春和热血浇灌这朵艰难成长的科研之花。

1965年,清华大学向国家建议研制某类型航海陀螺仪。1968年,清华、上交大及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等单位数十名研究人员集中到某航海仪器厂,组成统一的研制组,高钟毓担任技术负责人。多年来,科研人员们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奋斗,打破技术瓶颈、技术封锁,终于在1971年成功研制原理样机,为航海陀螺仪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清华大学受相关部门委托,进行了航海陀螺仪样机乘客试验,获得成功;1975年完成三轴航海陀螺驾驶仪平台,经机载试验,取得可喜成果。于是,相关部门下达高精度技术指标研制要求。经过两年努力,力反馈法测试精度达到导航级;又经过两年努力,伺服法测试精度再提高了一个量级。


关键字: